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

如何當個稱職的媒人﹖

無論男人女人,當步入三十仍然單身時,眾親友就開始攜手行動,積極地介紹他們認為的「筍盤」給他/她。
我也曾當過這樣的「媒人」,落力地想撮合一些我認為是「合襯」的朋友。不過,當你想便別人的媒人時,究竟抱著甚麼心態﹖

當做媒人「配對」時,常會適度做出一些價值判斷,例如男女背景要類同、有共同嗜好,性格相近等等,使到配對出來的組合,可以有較高的成功機會。成功撮合,可以是一值得引以為榮的事。

我想這就是當媒人背後的心態。

可是,媒人配對,十之八九都是失敗收場。因為他們多以「撮合成功率」作為他們的成績。媒人很努力地撮合單身親友,但反問被撮合的雙方,其實他們也不大領情,還覺你多事。

被撮合的男女雙方,在潛意識已抗拒這種「人為安排」,不屑從這種「介紹」而獲取姻緣;而且,雙方也許會存留這種「三十多歲人仍單身,一定有點問題」的偏見或疑問,因此大家都對這類朋友式的配對玩意有保留。

除非男女雙方幸運地在撮合的場景裡,碰到了令其一見鐘情的對方。
可是,從「媒人配對」而觸發出雙方一見鐘情的,機會又微乎其微。

我對「一見鐘情」曾有點研究。發覺能夠激發出旁人對其產生「一見鐘情」者,多少都會散發出可吸引別人的「魅力」- 不是一種只對某一個人產生的,而是一種對眾多人也產生吸引力的一種氣質,簡單說就是有「觀眾緣」,會令人有想多點親近的感覺。因此,可以激發出「一見鐘情」的男人或女人,他們多不用靠媒人協助。

至於成功的例子,多是雙方都很在意要趁這個機會交上戀人,因為有良好的動機和意願,媒人安排約會,大家都抱著:多認識一個朋友無壞的心態,為這次「配對約會」行動找到一個合理解釋。見面後真的可以開花結果,當然是最好,不能的話也就當一次交友約會好了。

男女能夠成為愛侶,說得老土點,是一種緣份。由媒人從中牽引,令東邊的男認識西邊的女,媒人的工作應到此為止。雙方究竟可不可以再進一步,已是另一回事,更與媒人再無關係。問題是太多媒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總想當其幕後黑手,搧起大葵扇來,還要做出完美結局才甘心,結果多是失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